金融舆情:“无现金日”引争议 互联网支付将迎统一清算时代
一、金融舆情综述
日前,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推出无现金日营销活动,推广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两大支付平台更是“打得火热”。不少尝到甜头的网友表示支持,对“无现金”社会和“智慧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表示担忧,认为无现金社会是一场大数据的圈地运动,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盛行,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的通知》,要求网络支付业务未来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宣告互联网支付正式告别“直连”时代,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变化引发舆论关注。
二、热点解析
1.支付宝微信火拼“无现金日” 无现金社会成大势所趋
年初马云放出豪言:“5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刚刚踏入8月份,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推出无现金日营销活动,利用现金奖励、减免消费等方式争夺市场。支付宝宣布8月1日到8月8日在全国举行“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与此同时,微信也宣布重启第三届微信“无现金日”线下活动,推广移动支付,两大支付平台打得火热。
此事引起舆论场热议,不少尝到甜头的网友表示支持,对“无现金”社会和“智慧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充满期待;对支付宝给予的大额奖励表示赞扬;但同时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表示担忧,认为无现金社会是一场大数据的圈地运动,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盛行,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盗刷风险激增;而且商家不能用现金支付,等于变相拒收人民币,恐涉嫌违法;落后地区及老年人群体难以跟上步伐等。
人民网、央广网、《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和讯网等媒体纷纷聚焦无现金支付的积极意义,评论称其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节省交易成本,方便居民生活;随着“无现金社会”理念的推广,智慧生活的图景越来越明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将传统金融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普惠;并且,无现金支付与消费金融产品相结合,还能起到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也有部分媒体持理性审慎态度,认为无现金支付虽然给百姓带来方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安全、盗刷风险、拒收人民币现金、忽视落后地区及老年人群体等。人民日报评《“无现金”社会:应给现金留下一席之地》、北京晨报撰文《无现金支付惹争议 业内还需冷思考》、上海证券报刊文《只接受移动支付?央行:拒收人民币现金涉嫌违法》。
两巨头发起的“无现金日”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关注度,且话题讨论趋于正面,足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新潮的支付方式,对大数据、智能化生活充满期待。
针对专家学者的质疑,两巨头纷纷澄清,发起“无现金日”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为了推行环保、时尚、高效的生活理念,是对现金支付的新补充,选择权在用户和消费者。
据悉无现金支付也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正在谋划新的线上、线下活动,很快银行也将加入无现金支付的争夺当中。
综上所述,无现金社会是未来,而未来正在到来。
2.央行:网络支付业务未来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大数据背景之下的央行监管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截至2016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55亿,环比增长9.3%,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半年增长率达18.7%。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渠道随之涌现。支付宝、微信等培养了大批移动支付用户,各类出行软件、“理财宝宝”层出不穷,网络支付业务遍及居民衣、食、住、行,并向娱乐、教育、医疗、文化领域蔓延。为了谨慎监管,央行政策频出。从2015年12月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到2016年3月发改委和央行统一下发《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至2016年7月《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扫码支付等,《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参考报》等主流媒体从风险监管的必要性角度分析指出,此次出台《通知》是顺应监管需求的重要举措。
监管办法的初衷在于令资金始终在银行监管体系内,以确保资金安全,进而保证金融秩序稳定规范运行。移动支付产生大量虚拟账户,因而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内沉淀大量资金,这一现象让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转账过程中事实上行使了清算职能,其中不乏某些机制机构拿账户沉淀资金从事违规跨行清算业务,导致央行无法监控资金并掌握资金流向的同时给客户带去资金风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从直连存在的风险入手指出,一些大的支付机构实际上是从事了跨行转接清算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第二银联”、“第二央行”,给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行的各项金融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此次央行提出的“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这一决议,恰是将分散的清算渠道进行线上支付同一平台清算的转变。
满足银行客户需求“最后一百米”;第三方支付机构“几家欢乐几家愁”。第一财经网评论认为这一转变将解决直连存在的标准不一、效率低下以及第三方截留客户交易信息、可能挪用客户备付金等问题,为支付行业造就新格局。这一政策对银行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网联之后银行掌握客户交易信息,成为获客的一大渠道。财新网专栏作家董峥认为,这一转变将一定程度上实现银行对支付账户的“收编”,既实现间接与互联网机构“联姻”,通过线上批量获客,同时也做大做强了银行的无卡支付通道,还通过支付机构的灵活开发能力解决了对用户需求满足的“最后一百米”问题。对当前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直连转网联“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专家分析,用户量大的支付机构有着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直连有利于其“打擦边球”获得更大效益,而小型支付机构则有机会通过“被收编”,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消费者而言,不少媒体对网联持积极正面观点,认为有助于保障用户资金安全。且网联后的统一清算平台经过规模化运作有望降低费率,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
直连变网联并非意味着第三方支付的“寒冬”,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通知》出台和实施是央行行使监管职能、保障资金安全的重要举措,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带来新契机,新的支付创新将成为下一步舆论关注点之一。同时,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这一政策,是对会议提出的“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进一步落实,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望形成长尾效应,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