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金融舆情 > 正文

ATM机 银行业唯一有用的发明?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7-12-20
导读:此言出自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这番发表于2010年的公开言论,足以从侧面证明ATM机对于人类是何等重要的存在。然而,纵观ATM机的发展历史,却是被嫌弃的一生。恐怕现在无人不知ATM(Automat

此言出自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这番发表于2010年的公开言论,足以从侧面证明ATM机对于人类是何等重要的存在。然而,纵观ATM机的发展历史,却是被嫌弃的一生。

恐怕现在无人不知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取款机,它遍布银行、商场、社区、写字楼,甚至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白金汉宫和南极科研站也有存在;它完全解决了排队的烦恼,轻松满足了人们存取现金、转账缴费、查询维护等需求。更重要的是,它24小时不打烊地持续在岗,是全球迈入“金融不夜城”的重要一步。这么美妙的发明,是出自谁人之手?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它命运多舛,遭人嫌弃?

灵感源自巧克力自动贩卖机

——“我应该能有方法来拿到自己的钱,无论是在英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1967年是热闹的一年,这一年里,南也门脱离英国独立,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瑞典将道路交通靠左改为靠右行驶,李小龙正式确立他的武功哲学——然而这一切都影响不了一个频频流连于巧克力自动贩卖机的英国男子约翰·巴伦,他并非特别钟爱甜食,而是对这种机器式的贩卖方式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不借鉴巧克力自动贩卖的原理,弄一台可以随时取到现金的机器?

约翰·巴伦于1925年出生于苏格兰一个中产以上家庭,父亲是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主席,母亲是奥林匹克网球选手及温布尔登女子双打冠军。而巴伦本人的人生履历也相当丰富,因为经济学挂科从剑桥大学肄业后,他参加了二战的空军部队,25岁那年又入职德纳罗印钞公司。这家历时百年的印刷公司,为多家跨国银行印制超过140种钞票,以及提供银行定制的硬件服务。也是因为印刷公司的工作关系,巴伦每周六上午都要去银行取一次钱,饱受排队之苦的同时还曾因为迟到1分钟吃过闭门羹。

一般人吃了闭门羹,要么会抱怨银行死板,要么会哀叹自己不走运,但巴伦不是。据他后来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当天晚上泡澡时,他就开始琢磨,一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来随时取到现钞。“我应该能有方法来拿到自己的钱,无论是在英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然后“叮”的一声,借鉴巧克力自动贩卖机的主意在他眼前浮现出来。

这并非巴伦人生中第一次异想天开。在此之前,巴伦发明了一种模拟虎鲸叫声的播放装置,想吓走总是围着大马哈鱼掠食的海豹,结果却引来更多。不过这绝不会阻止业余发明家巴伦冲向德纳罗的合作银行——巴克莱银行。他用了90秒的时间,向银行总裁兜售自己革新的想法,一杯杜松子酒的工夫,自动取款机的主意就得到了巴克莱银行的首肯,全权委托巴伦先制造六台。

不久后,由自动贩卖机原理制作的第一台ATM机就从想法变成了现实,并于1967年6月27日被安装在巴克莱银行的外墙上。在这台ATM机的开业仪式上,英国演员雷吉·瓦尼被邀请来捧场,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在ATM机上取钱的人。

按照伦敦《每日电讯报》的说法,因为约翰·巴伦从未将他的发明申请过专利,因此也未曾有金钱上的收益。不过世人怎么会忘记ATM机的发明者?2004年,ATM机之父巴伦因为对于银行业的革新发明跻身“新年荣誉名单”,被授予一枚英帝国勋章,至今苏格兰人都以他为荣。

最初“铁柜子”用者寥寥

——取款介质指令牌上灌注的轻微放射性元素“碳14”,曾引起公众健康恐慌

有首歌里唱的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ATM机也不例外。

彼时的ATM机虽然基本成型,但是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钥匙,也就是银行卡还没有发明出来,提取现金用的是一张印着凹凸记号的指令牌,每张对取款金额有着出厂设定。比如一张纸牌上印着10英镑,塞进机器后就只能吐出10英镑而没有其他金额的选择。虽然这套系统的发明者巴伦坚持认为,“10英镑应付英国一个普通家庭一周的生活开销已经绰绰有余”,但形形色色的实际用款需求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只是不便利的一个方面,四十多年前的ATM机器,操作界面并不友好,没有语音提示,也常常出现一些系统故障。从服务体验上看的话,相比于柜员的铁面,这个铁柜子好像还要更冷一些。

最麻烦的问题出在取款的介质指令牌上:为了支持机器读取功能,巴伦为ATM机配套的“10英镑”指令牌上灌注有轻微的放射性元素“碳14”,这一点经由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公众对使用过程中健康问题的恐慌。对此巴伦的回应是:“碳14这种放射性元素非常温和,指令牌上的含量微乎其微。经过我们后来严密的测算,除非使用者一次吃下13万张指令卡上的碳元素,才有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遇到推广障碍的不止巴伦一人。其他竞争者纷纷嗅到商机,在巴伦ATM机原理的基础上做出改良,希望赚得这片蓝海,却大多逃不开在当时技术和市场面前折戟的命运。

两年之后,美国汉华银行开始使用磁条卡用于ATM机的取款,但尴尬的是,这种卡虽然不再是一次性的指令牌,但每次取完依旧会被机器吞掉,过上十天半个月才能去银行取回来。

虽然独具慧眼的银行同业如汉华银行嗅到这项技术革命的巨大商机,发出隆重声明的广告: “我行将在9月2日早晨9点开门后永不关门!”(汉华银行于1969年9月2日第一次推出自己的ATM机),但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对这个街边的铁柜子最初反应冷淡,用者寥寥。在当时,能出入银行是良好资信、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妓女和赌徒才会怯于面对银行柜台的人员,回避灯火明亮的大堂,在街角黑暗的掩盖中偷偷摸摸使用这种机器获取现金。

敏锐银行家抓住良机

——“银行永不眠”,便利与效率最终战胜了人们对机器的抵触

就像是德国人本茨最早发明了汽车,美国人福特却将其带上流水线,批量大生产从而占领了市场一样;英国人巴伦发明出ATM机,依旧是美国花旗银行掌门人沃斯通的全面布局战略,才让它真正影响了金融历史和人们的生活。

沃斯通入职花旗银行时,该行已经处在破产的边缘,客户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被不断蚕食。要想打场翻身仗,就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沃斯通的视线落在了ATM机上。在此之前,有大胆尝试的银行同业零星推出但都效果不佳,更多的银行还在人工机器无法取代出纳的想法中观望。

而沃斯通则敏锐觉察到,这个机器对于银行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银行抓住技术魔毯飞升的一次良机——机器布局到哪里,就意味着银行的品牌和服务延伸到哪里。于是,一向看好人机服务革新模式的沃斯通前前后后投入1.6亿美元,完成了花旗的ATM覆盖纽约的布局。

在他布局完成以后,一场暴风雪像是为了印证这位“天才银行家”的判断,如约而来。1978年,一场反常冬季季风下的暴风雪席卷纽约,造成整个城市平均积雪深度40厘米,交通一片狼藉,店铺纷纷关门停业。在银行的服务也因冰冻陷入瘫痪时,花旗银行的ATM机前排起了长队。花旗银行抓住营销时机打出广告:花旗银行永不眠。便利与效率最终战胜了人们对机器的抵触,花旗银行借助天时地利成为最大赢家:暴风雪后,花旗银行的ATM使用率增加了20%,短短几年之后,该行在纽约的存款占有量翻了一番。

此时银行业才发现,这台机器和由此而来的小小卡片,是他们抓住客户的制胜局:所有人都喜欢能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现金攥在手上的保证。

2004年,ATM机发明者巴伦被授予“英帝国勋章”;而2005年,美国也因花旗银行的沃斯通对ATM机在银行业的推广,向其授予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ATM机的扩展之路继续进行。1985年,以美国汉华银行为首的六家主流银行,为了对抗花旗银行在ATM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成立了纽约现金交易所网络,意味着即使持有他行银行卡,也可以在任何一台ATM机上进行取现操作。ATM机突破了单个银行的局限,跨行提供服务。在这种潮水般的全面联合之力下,花旗银行也只能顺势而为,驶入ATM金融网络的汪洋。

于是ATM机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根据维基百科从ATM联盟得到的数据,目前全球ATM机器数量约在350万台,地球上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台ATM机。拥有最多ATM机的国家毫无疑问是美国,2013年其国内拥有至少42万台,不过现在这一地位很有可能已被中国取代,因截至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ATM机总量就已经超过56万台。

银行对ATM机是真爱吗?

——延伸服务触角伸得越广,人力与资金成本就越是水涨船高

但是,银行对ATM机却是“爱在心头口难开”。因为从账面上看,这些机器通常只会让银行赔钱。这项银行的延伸服务触角伸得越广,人力与资金成本就越是水涨船高:“离行式”ATM机指银行网点以外的自助设备,不菲的购置费与折旧不谈,日常的运营成本就有通信费、电费、安装装饰费,网点租赁费及最主要的维护成本——每设置一台机器,就要雇运钞车让专人填钞以及回收现金,更不用说系统维护以及硬件维修也需要专人打理。

虽然ATM机的成本费用高昂,但在创收上却成绩惨淡。从1999年起,美国商业街区的ATM机开始免收跨行取款的1美元手续费,后来又取消了异地手续费,ATM机提供了63%的个人现金取款业务操作,但其中95.5%的取款服务都是免费的。

而激烈的银行竞争中,一旦免费服务的门被打开,就再也刹不住了。拥有最多ATM机的美国银行以1.6万台机器的运行为本行客户提供免费服务,这些客户自然不情愿去其他银行的机器上被雁过拔毛收取跨行手续费,于是讽刺的局面出现了,银行为客户的便利性增加成本,却难以因为便利而收费——正是这些数量庞大的客户让银行在ATM机业务上亏钱。

尽管如此,也没有哪家银行敢不用ATM机,谁不发放免费的午餐,客户就会用脚投票去找还继续免费的银行。就像热恋中的情侣希望对方手机为自己保持随时畅通一样,持卡客户希望本行服务的地理范围尽可能环绕在周边,不管他们是日常还是出游,而银行也不得不考虑客户的这种预期需求。

如果不看单纯的账面亏损,即使关注ATM机替代柜员操作所节省的人力工资成本,也并不能令银行家们宽慰:按照国际ATM行业联盟的测算,ATM机运营的盈亏平衡点在于,每台机器每24小时,有效取款平均至少每8分钟发生一笔,每天取款交易180笔以上,才能达到保本。除了热门商区与车站机场这种人流量巨大的特殊地,一般的社区基本无法达到这样的运用率,就光看这种“替代经济学”的算法,要被取代的“柜员”职业本身,未来还能不能持续都还是个未知数。

自1987年中国银行在珠海分行设立了第一台ATM机以来,ATM机在国内的地位如今很尴尬:银行业在黄金时期的高歌猛进,将ATM的布局作为网点铺张的副产品,如今也陷入了美国银行业一样窘境,中国银行业在ATM机的问题上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ATM机已经像银行的现金柜员一样,逐渐开始走向职业生涯的衰落。

未来大观

ATM机

会消亡吗?

但是,ATM机的“终结者”也许并不是银行年报上的净利润考核,而是另一种兴起技术即移动支付。就连ATM机的发明者巴伦,也在2007年接受BBC的采访时说:“传统金钱的运输也是需要金钱成本的,所以我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人类挥别现钞的时代就要到来。”按照巴伦的设想,无现金的时代里,各个消费场景下都可以使用手机移动支付,连一些小的生意也不例外。

2010年5月15日,87岁高龄的巴伦在家乡苏格兰走完了他热爱探索的一生,去世后没过几年,他对于“无现金时代”的预言就成为了现实。

从2013-2015年,北欧国家如丹麦、挪威、瑞典率先跨入了以银行卡为主要支付方式的无现金时代,2016年澳洲区的花旗银行宣布,在60%的营业机构里停止现金服务。

最影响ATM机生死的,还是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刚刚过去的“双11”里,午夜钟声响过的第7分23秒,通过在线交易的支付笔数就突破1亿笔。这场狂欢过去之后,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带着手机走出家门,无需现金也可以轻松搭上网约车,在街边早餐小摊上扫码买煎饼豆浆,顺手抢两个红包,再处理家里的水电煤气费缴纳。

相对于纸币携带不便、难以保存小额交易凭证,又有假币风险和找零的繁琐,一刷即付的手机移动支付将非现金支付手段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生活中对现金依赖程度的降低,使得ATM机备受冷落。很多人都不记得自己上一次站在ATM机前是什么时候了。甚至在收到红包的年轻人看来,发现金红包还不如发个微信红包实在,“省得我再去银行ATM机前存”。

如果没有现金需求,ATM机就丧失了它最核心的魅力,即使有人想在ATM机上加载功能,也难以扭转它趋冷的命运。2016年,ATM机转账功能全面开启,却犹如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捧场者寥寥,在手机可以用来购买、充值、还款、跨行汇款(还没有手续费)的情景模式下,实在很难再找出理由回到ATM机前排队。

正如1967年ATM机诞生时饱受冷落一样,今天的ATM机也不再是资金交易的最优选择。即使它曾是一个改变了人们生活和银行金融模式的划时代发明,也逃不脱诞生后仅仅五十年,就被新技术逼到墙角的命运。

细看ATM机冷冷热热的一段历史,更能体会到我们身处人类科技最迅猛爆发时代之巅的震撼。技术改变了ATM机的命运,技术也终将改变人类的生活。而唯一不变的,则是变化本身。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