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能源舆情 > 正文

能源舆情:“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放开  赛科石化燃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5-22
导读:本期,自然资源部发文明确“‘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规定停止执行”,引发媒体热议;上海赛科公司发生苯罐燃爆事故致6人死亡,业内分析其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严重漏洞;长江三峡集团拟91亿欧元全面收购

本期,自然资源部发文明确“‘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规定停止执行”,引发媒体热议;上海赛科公司发生苯罐燃爆事故致6人死亡,业内分析其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严重漏洞;长江三峡集团拟91亿欧元全面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EDP,成国际舆论场热点能源议题。

监测周期:5.7-5.13,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放开 调动行业积极情绪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调整〈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有关规定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提出,为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释放优质产能,改善煤炭供应结构,保持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土资规〔2016〕3号)中“从2016年起,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规定停止执行。此举被业内人士视为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转向结构性去产能的重要举措与标志。

【舆论观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实施该措施,意味着采矿权审批有所放松。但《中国能源报》指出,划定矿区范围是取得采矿审批权诸多环节中的一环。所以,此次自然资源部停止执行“从2016年起,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规定,并不等同于采矿权审批放松。天风证券分析师冶小梅也表示,此次调整仅针对的是采矿权审批前置程序“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对于采矿权审批并无放松,仍执行从严要求。

谈及放开“从2016年起,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措施对于煤炭产能的影响,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措施的实施并不会在短期内大幅增加煤炭产能,但有利于释放先进产能,更有利于优质产能的储备。《中国证券报》文章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由于煤矿的建设周期至少在2年以上,这项政策变化对短期煤炭供需影响较为有限,但该通知体现出政策方向的微调,在煤价持续运行在绿色区间之上的背景下,政策或继续加大先进产能的释放,引导煤价回归绿色区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立新认为,近年来,各地落后煤炭产能退出力度较大,而近期经济回升对能源的需求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煤炭价格上升。自然资源部停止“从2016年开始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审批”的规定,可以使新上优质产能释放时间缩短。对此,易煤研究院总监张飞龙也表示,“2016年起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规定,正式拉开了煤炭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序幕,而该规定的停止执行,可以看作“新增产能”释放将加速的信号。

【分析研判】

煤炭去产能、量缺价高等问题,一直是煤电行业内关注的焦点。为此,近年来,煤炭行业政策频发。提出停止执行“从2016年起,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规定,是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个涉及煤炭的通知。通知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相关媒体报道量达575篇。通过媒体报道、专家解读,此消息带来的行业利好调动起舆论场的积极情绪,舆论对优质产能的释放抱持较高期待。

行业层面,停止执行“从2016年起,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规定,即提前8个月允许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在一定程度上为正在办理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的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政策层面,此番规定调整,体现出加快释放先进产能的诉求,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机制体系更趋科学性、恰适性。

赛科石化苯罐燃爆致6人死亡 安全监管漏洞排查受期待

5月12日晚间,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安消防支队官方微博账号@化工消防发布通报称,5月12日15时许,上海埃金科工程建设服务有限公司在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赛科公司)苯罐内进行检修作业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未造成环境污染和次生灾害。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展开应急处置和人员搜救工作。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5月14日,上海市安委会发布《关于深刻吸取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12”苯罐燃烧爆炸较大事故教训进一步做好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深刻吸取赛科公司“5·12”苯罐燃烧爆炸较大事故的教训,用最严的标准、最高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全力维护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5月16日,有自媒体账号曝出中石化内部对此次事故的相关文件内容,分为“事故基本情况”及“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两大部分,对下属各单位提出了所有施工作业全面停工反思、立即开展施工作业安全专项检查、进一步开展非常规作业安全排查三点要求。

【舆论观点】

截至目前,媒体的评论观点较少,报道多以转载官方对事故通报原文为主。此外,上海市安委会针对事故下发的《通知》也得到媒体的集中关注,“要求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要求进一步做好事故防范”“上海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杜绝‘只包不管’‘以包代管’现象”成为聚焦点,屡次出现在标题显眼位置。

自媒体舆论场相对活跃,部分化工行业自媒体账号在各自平台上发表对事故的解析和看法,网民也通过微博等渠道发表了评论。

5月13日,微信公众号“流程工业”发表公众号文章《赛科石化突发事故,6人死亡,如何保障储罐动火作业安全?》,随后二度发文,披露多篇业内人士从专业角度分析的留言。综合看来,多位业内人士提到了安全监管的问题,称“这是一起彻彻底底的管理责任事故”“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监管不到位造成的”;也有业内人士质疑操作流程的完整性,提到“是否有管理层现场开具动火作业证和有限空间作业证”“一起罐内作业爆炸火灾事故却没提密闭空间作业审批和作业前后可燃气体检测”;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事故本不应该发生,表示“赛科早就执行HSE管理体系了,照理不应该出现这种事故”“如果48小时确实好好蒸汽置换了,加上动火过程准备,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5月17日,“鸿网电商”通过东方财富网财富号平台发文《鸿网独家解读赛科爆炸:似乎所有的爆炸都一样?》,根据网上曝出的中石化内部文件内容总结出事故暴露出的4个突出问题:安全风险意识缺失,大量苯漏出后仍在罐内盲目作业;在防爆区域内违规使用非防爆工具;承包商安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作业方案审核把关不严;现场安全监督流于形式。该文提出,此次赛科爆炸再一次唤醒人们要“安全生产”,想要长期保持警醒的态度,需要严格的体制和深入人心的理念。

微博渠道上,有网民对官方通报的时效性提出质疑,认为通报发布时间过晚;也有网民表示“感觉这事没被怎么报道”“不搜赛科微博上都没有相关信息”,怀疑事故“被公关”。

【分析研判】

安全生产事故易直接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处置不力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考验企业突发舆情处置能力。据自媒体渠道流传的文件显示,事故发生后,中石化快速响应,推动线下开展原因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文件通报至各单位和分子公司,舆情处置“快、准、稳”。但涉事企业赛科公司暂未对该事作出公开回应,形成信息真空,“事故被公关”等质疑声音滋生。就现有舆情来看,事故原因仍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其后公布调查结果及事故原因,或触发舆情反弹。

安全生产是能源企业良性发展的题中要义,是企业应当切实恪守的原则。此次事故让舆论再度聚焦安全问题:增强“红线”意识,决不能放松警惕,成为高度共识。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在做好落实责任追究、安抚遇难者家属等善后工作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将书面表态落实到行动中去,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加强安全生产自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遏制安全生产负面舆情。

长江三峡集团拟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 舆论关注中企海外投资境遇

5月11日,长江三峡集团向葡萄牙电力公司EDP发起公开收购要约,提出以每股3.26欧元的报价收购EDP公司所有股份,总估值达118亿欧元,减去中方已持股份,收购价将达91亿欧元(约合109亿美元,人民币693.67亿元)。据悉,目前三峡集团已持有EDP公司23%的股权。其在声明中还提到,将寻求至少达到50%的投票权重和一定份额的股票。若这一交易完成,其将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收购案之一。收购消息一经披露,旋即引发境内外舆论场高度关注,媒体及自媒体渠道相关信息量达736篇(条)。5月14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EDP公司准备拒绝三峡集团91亿欧元的收购报价,推动舆情再度升温。

【舆论观点】

针对这一收购案,舆论主要聚焦于收购已经出现以及可能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包括EDP公司对三峡集团报价不满、美国审查壁垒、葡萄牙政府的态度等;另外,部分媒体还联系此事分析中国能源企业在欧投资情况。

传EDP公司准备拒绝收购报价,机构归因于报价低。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在5月11日收盘价溢价4.8%后,EDP认为三峡集团目前每股3.26欧元的报价过低。舆论猜测EDP公司或因公司价值受到低估,准备拒绝三峡集团91亿欧元的收购报价。摩根大通分析师哈维尔加里多认为,预计管理层和少数股东会要求更高的价格,“目前三峡集团给出的价格太低”。彭博新能源金融高级分析师Angus McCrone进一步指出,尽管三峡集团在水电、陆上风电、光伏以及欧洲海上风电方面已有所扩张,但公司在此次竞标报价上,可能需要比目前为EDP提供的近5%的溢价做得更好。

收购案有望获得葡萄牙的政治支持。观察者网指出,自葡萄牙陷入债务危机以来,中国投资者积极购买该国基础设施、保险以及银行领域的资产。2017年9月,三峡集团联合EDP公司成功中标英国95万千瓦Moray海上风电项目,成为双方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新的里程碑。着眼本次收购,对于葡萄牙政府的审查,葡总理安东尼奥?科斯塔表示,葡政府对此次竞标没有异议,重要的是股东可以考虑这个项目,让市场发挥作用。葡萄牙共产党秘书长Jerónimo de Sousa则强调,EDP是国家战略资产,应恢复公共控制。

收购或面临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审查壁垒。据悉,EDP公司业务范围集中在欧洲和美洲,覆盖葡萄牙、西班牙、巴西、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舆论认为,该交易将面临美国、法国、巴西等多国的审查。英国《金融时报》断言,此次收购将成为一块试金石,以此判断欧盟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把其重要成员国的基础设施转交中国控制。同时,由于这笔交易将需要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这也将成为在特朗普政府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紧张之际,美国对中国并购交易态度的一次考验。

外媒关注三峡集团推进可再生能源国际扩张。《金融时报》称,收购完成后,三峡集团还会对EDP的可再生能源子公司EDP Renováveis的17%股份提出强制收购要约,该收购不受母公司控制。对此,有西班牙媒体曾表示,EDP可能会提出反对。《葡华报》指出,三峡集团将对EDP的战略发展表示尊重,在交易成功后会进一步帮助和扶持EDP的发展,加强其国内市场和葡语国家的占有率,达到双赢的局面。境外媒体注意到,作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正积极开发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业务,欲将新能源业务作为集团第二主业进行拓展。2016年,三峡集团曾从黑石集团手中购得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80%股权,该交易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开展的最大规模风电行业投资项目;2017年,三峡集团与EDP公司联合中标英国95万千瓦Moray海上风电项目,进入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基于以上内容,《金融时报》援引参与该交易人士的观点表示,三峡集团希望利用EDP作为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国际扩张的平台。

【分析研判】

从该事件的舆论反馈来看,境内外舆论场倾向于以此感知中国能源企业在欧投资态势和美国审查贸易壁垒情况。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欧美国家对中国投资的审查也呈现增长势头,牵引舆论视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就曾公开回应过路透社记者关于欧美审查中国海外投资的问题,表示充分理解审查,但希望得到公平待遇,“只要大家都能够敞开大门,促进贸易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我想对全球都是有好处的”。目前,中美贸易争端让海外投资局面愈发复杂。因此,随着该收购案的推进,除却交易双方表态及结果等收购动态,关注及解读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投资局势和政府审查壁垒,或许才是国际舆论真正的“醉翁之意”。

有观点表示中国对外投资迎来“欧洲时代”。资料显示,过去10年,中国在欧洲购买或投资了至少3180亿美元的资产;同一时期,中国在欧洲的相关活动则比在美国多出了45%。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这些投资为中欧双方均带来颇多益处。但也应注意到,在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中国的投资也引起了欧洲国家对国家安全的讨论;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也有声音质疑中国对外投资的可持续性。

从舆情角度而言,企业更需认清“走出去”所面临的境外舆论阻力,学会运用符合当地政治、法律、经济等传播语境的舆论引导方法和手段,顺应当地思维方式,提升海外舆情引导能力;同时,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经营方面应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抓手,升级海外项目形象管理,通过“补短板”“拉长板”优化企业海外舆论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