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韵依依
“从来没想到我会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现在终于有个像模像样的家了,感谢国家对我们的照顾。”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沙湾组的75岁村民尤友进,于2018年3月28日搬迁到高坪水口安置点后激动地说。
搬迁前,肢体残疾的尤友进和老伴独住交通不便的山坳里,房屋破烂漏水光线微弱,守着6亩承包地种植玉米,散养几只鸡,每月领取为数不多的养老金,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三个儿子,老大成家立业已分居他方;老二服刑,儿媳出走,留下一个读小学的孙子;老三在宁夏打工,一年难回一次家。搬迁后的新居,液晶电视、冰箱、新家具,厨房装着抽油烟机、燃气灶,孙子在安置点的学校读书,离家近,老人省心不少。小儿子一家回来看望时兴奋地说“原来回家都没个落脚处,现在方便多了”。
被列为全区深度贫困村之一的松林镇新庄村,山高坡陡,道路泥石崎岖,沟壑纵深,出行、孩子上学和购买生活必需品极其不便。易地扶贫搬迁初期,守着高山流水美景和念家怀旧的思维,同时被外迁居住和生计困扰,许多人都不愿搬迁。通过政策宣讲和两个多月的入户宣传,组织群众到安置点体验,大家思想发生了转变,现有8户42人搬迁。搬出的村民说,在山里住了大半辈子,如果不是这个新时代,谁还管你一家老小的吃穿住行,如今我们能住上高坪水口的安置房,无论房屋、环境、孩子上学和小区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我们这些贫困群众真正走出深山奔小康,要感恩共产党,感恩政府和各级领导。
高桥城区安置点搬迁群众杨昌伟,来自汇川区团泽镇三联村石溪组,出生在离集镇20公里外的偏远小山村,上小学每天要步行15公里,上初中和高中就更远了,鞋都不知走烂多少。由于家中兄弟较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后被查出患有肾结水疾病,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一度有轻生念头,为年迈的父母计,他熬到了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他从偏远的小山村搬迁到城区,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谈起搬迁前后的变化,他满脸笑容地说:易地扶贫搬迁是项重大民生政策,党和政府不仅将我们搬出大山,而且还为我们解决就业等困难,还能陪伴年迈的父母,新的生活让我充满信心。
在山盆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接到新城小区一住户电话:老人腿脚不便又突发疾病,儿女均外出务工,无法去医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叫来车,将老人护送到医院,陪老人做各项检查,抽血,化验,拍片,输液……老人躺在输液病床上,一直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道着感谢,说着政府的关照,直到老人家属来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向家属交代了注意事项和基本情况后才离去。
这样的故事,在汇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还有许多,许多……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服务是宗旨。中共汇川区委和区政府为全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的初衷,举全区之力,着力从居住、就业、就医、就学入手,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把脱贫工作贯穿于规划选址、搬迁安置、后续发展全过程,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依据不同搬迁安置模式,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创出了“汇川特色”。
通过“十三五”三大数据核准核实,汇川区“十三五”期间共计核准易地扶贫搬迁2164户9282人,规划建设了板桥镇、高桥城区、芝麻镇、山盆镇、高坪水口5个安置点,2016年度搬迁278户1200人,2017年度搬迁1544户6751人,剩余2018年度342户1331人计划于2018年12月底完成搬迁入住。值得一提的是,汇川区为了更好地服务移民,在高坪水口安置点移民搬迁入住过程中,创新“迁出镇派出机制”,由全区迁出地7镇1街道分别明确一名专职移民干部,派驻到安置点学堂堡社区协助开展搬迁群众入住、就业、就学等相关事宜,在安置点与搬迁群众“同住、同吃”,为搬迁群众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实现“搬迁入住有人找、困难问题有人帮”。
为使“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有保障,汇川区强化了搬迁后续保障工作,大力落实以就业为核心的后续生计“五个三”政策,确保实现每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发展问题,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全力落实“三就”。 就业、就学、就医是搬迁群众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汇川区创建社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产业管理公司和高效农业产业合作社,以这三个服务平台量化资源,以积极引导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依托园区(景区)就近就业、经办集体经营合作社、全方位开发公益性岗位为多重就业保障,实现外出务工全保障、就近务工全保证、就业培训全覆盖、特困群众全兜底,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为缩小城乡教学差距,汇川区创新教学帮扶,实施“一名好教师引领、一名好伙伴互助,共圆成长梦”的“两好一圆”教育帮扶,同时在安置小区内配套建设幼儿园,周边学校为移民子女开辟转学就学绿色通道,帮助移民子女尽快融入新学习环境。
在安置小区内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医疗“绿色通道”,提供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针对残疾人士和疾病患者建立专人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义诊服务,落实签约家庭医生,完满解决搬迁群众就医问题。
全力建设“三所”。办好经营性场所、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制定安置点企业进驻优惠政策,引进企业开办安置点小区便民平价超市、农贸市场等经营性场所,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就近流转一定数量土地,通过开办“微田园”农耕场所,满足难以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搬迁群众务农需要,解决其基本生活需求。设立移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等便民服务窗口,建设集开放性、实用性、多功能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将安置区打造成和谐幸福新社区。
全力探索“三个机制”。汇川区在安置区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将安置点纳入社区网格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党的领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兴办农民夜校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建立搬迁群众动员引导和培训教育机制,培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意识品质,让搬迁群众热心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家园,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邹季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