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国庆档淬炼中国式大片 优化生产体系行业生态
10月6日,在重庆市沙坪坝电影院,市民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合影。孙凯芳摄/光明图片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电影市场也诞生了“史上最强国庆档”。据统计,截至10月8日,今年国庆档电影票房已突破50亿元,创历史新高,也使全年电影市场票房比去年提前突破500亿元大关。
从“火爆”的春节档,到“高燃”的暑期档,再到“大热”的国庆档,一部部中国式大片用电影讲述中国故事,用电影弘扬中国精神,带给全行业信心和希望。专业人士表示,尽管电影业还在“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的调整中,但泡沫热钱被挤压,搅局者退场,专业和理性逐渐回归,对于专业的好导演、好团队、好公司来说,恰恰是布局的最好时机,中国电影产业在调整中积蓄新势能,正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
呼唤更多中国式大片
《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国庆期间分别取得了22亿元、20亿元、8亿元票房,对国庆档总票房的贡献率超过了九成,同时,都获得了9分以上的高分评价。三部主旋律电影都讲述了平凡英雄们奋斗、奉献、不畏艰险的励志故事,展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正能量和家国情怀,都是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中国式大片。
“除了《中国机长》,博纳影业今年还推出了《烈火英雄》和《决胜时刻》,这三部精心打造的主流电影,也被称为‘中国骄傲三部曲’。”虽然在中国式大片的创制中屡创佳绩,但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仍坦言,拍好主旋律电影大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千方百计地平衡好主题和市场,既要有宏大叙述又要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既要写伟人也要着眼平凡人的生活。
主旋律电影大片为什么难拍?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肖永亮看来,主要原因在于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口味越来越挑剔,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了。可以说“国内市场也是国际竞争”,中国观众同样用好莱坞的大片标准来衡量中国电影的质量,呼唤更多优秀的中国式大片。
从《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到《流浪地球》《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这些被誉为“新主流电影”的中国式大片都无一例外做到了内外兼修:内容是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内涵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内核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而外部形式是“大片”的制作手段和表现方法。
去年全国生产各类影片1082部,上映的国产影片400余部,可票房在百万元以下的达320部,占80%。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惠鸣为这些票房不过百万元的影片找到了“症结”:故事情感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质量达不到观众的预期,就必然是院线“一日游”的命运了。
电影是精神文化产品,终究要靠内容和品质取胜,中国电影业不缺影片,缺的是好影片,缺的是优质产品。在这一轮调整中,伴随着中国电影业的成熟,创作优质电影已成为行业共识:电影人要把创作当成自己的中心任务,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好作品才是立身之本,相信观众会用脚投票、用口碑铭记那些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的精品中国式大片。
吸引优质社会资本
“史上最强国庆档”首日票房即达7.96亿元,迎来开门红,也创下春节档之后最高单日票房纪录,此后更是一路高歌,7天票房的日均值是去年两倍。今年国庆档8天观影人次为1.35亿,不仅创下历史新高,还超越了2017年及此前历年春节档的总人次。
国庆档票房纪录是中国电影市场巨大潜力的一个缩影。资本之所以愿意进入电影市场,是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观影人群大、市场基础好。据统计,去年全国总观影人次达到17.16亿,超越北美,居全球第一;我国银幕数超过6万块,也跃居全球第一,比第二位的北美多2万块,体现出中国电影业的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
“中国式大片需要主创人员的专业素质,也需要资本的运筹帷幄。尤其需要更多的长线资本和专业资本进入电影领域。”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见证了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深知电影业作为市场化程度高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该领域投资是决定生死的关键环节。激发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电影的积极性,既充分尊重了电影市场的规律,也符合电影业转型的要求。
“优质资本既懂电影,又懂投资;既尊重创作规律,又尊重市场规律,既能周密地控制风险,又擅长捕捉文化和经济的最佳契合点。”华映星球董事长胡劲松相信,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多是优质的专业资本。一方面,了解电影市场的规律,对暴利的预期降低,另一方面,经过这一轮洗牌,市场重回常态,更加尊重电影创作的规律,是一个好的趋势。
优化生产体系和行业生态
“史上最强国庆档”的纪录能否被打破?主旋律电影能否“百花盛开”?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中国式大片能否成为中国影业的常态?专家表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长远之策是培育良好的发展土壤,不断优化电影业的体系和生态。
好莱坞式高科技大制作、宝莱坞式小而精模式,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国龙影视投资公司董事长陈梅兰认为,从引进片到合拍片,开放合作将是中国电影业学习提高的好机会;引进-消化-吸收-创造,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必经之路,也同样适合中国电影,实现与国际接轨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专业人才、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国际市场。
“电影票房只是收入来源之一,还要进一步创新和培育市场,在平台点播、衍生产品、主题乐园授权、游戏开发,电影IP等多个领域开疆拓土。”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盘剑希望通过这次结构性的调整,能出现一批有稳定生产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大公司,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