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待“补白”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提质增效是决策管理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学术研究机构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主动,要使对外交流项目更具实效,要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看得见、摸得着,走出去的内容支撑、过程监管、效果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成为必要。
内容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在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建设适用于我国文化走出去现状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项目数据库已是当务之急。文化和旅游部主导的“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品牌活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都开展了项目库建设工作,山东、江西等省也曾尝试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这些尝试为走出去项目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不过,目前的项目库建设、数据统计处于起步阶段,各类指数设计还在探索中。甄选出符合一定标准的外向型项目以备用,只是项目数据库最基本的功能。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数据库,应能够为走出去提供充足的内容储备和到位的项目审核、监管、监测、评价功能。而且,今天的数据库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动态储存与管理,更可形成生态系统,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并链接各参与部门实现项目信息实时同步披露,这将极大方便各部门共同参与项目。
资源的投入并不必然带来效果的提高。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滥竽充数的假冒伪劣现象,如文化和旅游部曾叫停社会团体“镀金”性质的海外演展活动。实际上,大到包罗万象的“中国文化年”,小至一场演出、一本图书、一次讲座,我国在海内外举行的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各类交流活动,其产生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尚无一套科学的方法可用以评估。采用合理的效果评估方法,早期侦测预警、中期跟踪研判、后期反馈矫正,才能更好地为文化走出去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帮助明确走出去的聚焦点和切入点,确保资源的精准投入和高效利用。效果评估要求在真实、全面的数据积淀上开展,因此,为已有的项目数据库增添信息公开、实时监管和反馈评价等功能和机制,不失为对走出去项目进行质量把控的一个现实路径,也能较快引导、促进对文化走出去大数据的学用、商用、民用价值的深挖。
要系统解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还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指明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局性意义。国家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有关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学术机构的论文、报告当中,一些成果颇有见地,但部分研究还存在着概念模糊、原则不明、脱离实际、指标重叠等问题,加之国外没有成熟的参考范例,体系化的难度确实很大。不过,这也就意味着,该课题在世界范围尚是空白。若能在深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的基础上,尽快推动对综合评价体系及有关指数测评体系的研究,制定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中国标准”,甚至进一步推动其成为“世界标准”,占据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将有助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当然,以上“补白”非一日之功,更不是某一机构所能办到,这需要政府部门、学研机构、新闻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协同、联动,从多个维度各展所长,合力推动有关工作开展,从而为文化走出去项目的提质增效、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做出切实贡献,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