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乡村环境治理的西部先锋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9-02-13
导读:甘肃省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也是国列贫困县和甘肃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 尽管财政羸弱,但康县却创造了一个传奇: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固化为常规性工作机制,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甘肃省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也是国列贫困县和甘肃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

  尽管财政羸弱,但康县却创造了一个传奇: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固化为常规性工作机制,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截止到2018年底,康县全县350个村中317个村从“脏乱差”变为“绿美净”的美丽乡村,占总村数的92.1%;4.34万农户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占农村居民总户数的90.7%,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村美院净”的景象。

  人居环境整治之后的蜕变,甚至让长期生活在村里的人感到吃惊。一位农村老人说,村里美得让自己不敢相信,老觉得就像生活在梦里一样。

  不少人在问:康县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近日,记者在康县乡村采访发现,当地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等“低成本”方法,迅速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其经验和做法可以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是规划引领,还是先搞建设?

  一切还得从一次调研说起。2011年9月,李廷俊担任康县县委书记。上任伊始,他第一个调研的贫困村就是王坝镇大水沟村。全村176户701人,贫困户就多达137户547人。村庄坐落在长达四公里的两条沟道里,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

  大水沟村是康县乡村的一个缩影。康县80%以上群众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2011年,康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245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4%。

  但是,康县境内生态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有320万亩森林面积和百余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誉为“陇上江南”。

  康县面临的问题,是当下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面临的共性问题。

  如何破题?康县一方面总结放大当地的一些成功样板,特别是前后两位县委书记分别带队,组织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法院、检察院,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先后三次前往浙江安吉等地学习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的经验做法。

  李廷俊说,之所以选择安吉,是因为安吉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浙江是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引领者和示范区。

  考察学习后,康县干部认为,浙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先搞规划,后搞建设,科学绘制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积小胜为大胜,造就了千万美丽乡村,带来乡村面貌的大改善。

  如何学习浙江经验?康县县委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村落聚集更多人口,一些村落会逐步衰弱,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规律。要注重编制总体规划,但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要科学论证哪些村做大,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撤并,把规划做在前面,防止资源错配,造成浪费。

  基于上述的科学研判,康县立足县域实际,确立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发展思路,着眼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最期盼的路、水、电、房、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条件,连续8年以县委1号文件的形式,全面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重中之重。

  针对农村建设无规划问题,康县以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为重点,按照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3个等次,聘请规划专家与农村能工巧匠,分批次对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4个居委会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规划既彰显自然特色,又不搞千村一面,分年实施。

  康县规划局副局长李力说,县里对各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逐一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发文批复,允许开工建设。目前,康县已经做到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审批,没有审批不建设。

  与之并行不悖,康县在规划伊始便注重发展农村产业与改善人居环境协调推进,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实现“村有增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增收计划”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而不是城乡一样化。”李廷俊说,“目前,康县树立了全域一盘棋的规划理念,体现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和多规合一的要求,做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房建设、公共建设等一张蓝图、一体推进。”

  是量力而行,还是盲目举债?

  如何才能把规划执行好?钱是“硬头货”。财政资金不足一直是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捉襟见肘的资金在投入上慎之又慎,保运转是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尽管自有财力有限、项目资金紧缺,但康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依然做得风生水起,名列西部前茅。

  秘诀何在?敢于担当的康县县委、县政府,在反复的调查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以“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为引子,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调配各类资源,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实现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当时,涉农资金涉及住建、水务、交通、扶贫、发改、环保、农牧等十几个部门,立项权限分散,中国舆情网,多头下达,碎片化管理,使用成本增加、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但要是真的把各类涉农资金归并整合在一起,并非易事。专项转移支付涉及部门利益,从县级层面整合难度较大,协调中也是矛盾重重。

  怎么办?面对部门条条框框的规定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真金白银的迫切需求,康县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决定: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必须归并整合,部门上级由县委、县政府统一沟通衔接,切实解决“谁来整合”这道难题。

  怎么整合?从2011年起,康县采取县委常委会动议、政府常务会提出方案、四大班子联席会讨论、人大常委会审批的方式,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安全人饮、部门帮扶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

  康县县委农办主任杨勇介绍,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具体由县农办统筹,县直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基本思路是:先按规划整合项目,再按项目争取资金,根据项目建设进度统一分阶段拨付资金。具体操作办法是“四定”,即定村庄、定规划、定项目、定任务。

  按照《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筹集管理办法》,对符合国家投资条件的通村道路修建硬化、公共厕所、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各项目主管部门牵头,乡镇、村社配合,积极争取通过列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解决建设资金紧缺的难题。

  以2014年为例,康县财政预算收入仅为1亿多元,但县上“下决心”拿出其中的4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而剩余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不同类型的项目资金整合。通过整合后再投放,每个项目村可以拿到几百万元。

  康县按照这种整合办法,下一年度再规划建设其他项目村,各类项目资金都向规划到的区域乡村倾斜。每年集中新建40多个村、完善提升20个左右的村,并以景点的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依此滚动推进,持续多年。

  截至目前,康县累计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9.8亿元,撬动群众筹资59.4亿元,同步推进道路、厕所、庭院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发挥了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编辑:李菲菲
中国舆情网
时代网评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