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赵霖:“报复性熬夜”一族该如何走出困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一些高校出现了“报复性熬夜”一族——因为要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不得不晚睡,被称为“被迫式熬夜”;已经习惯了晚睡,被称作“习惯式熬夜”;一些明知熬夜危害、没要紧事做却依旧熬夜,则被称为“报复性熬夜”。那些“报复性熬夜”的年轻人,到底在“报复”什么?
生活总是充满着黑色的讽刺况味,一些呼吁别人不要晚睡的倡导者,以及建立了“12点睡觉”微信群的发起者,自己却是不折不扣的晚睡者。这种明知故犯,“只劝别人早睡,却放任自己晚睡”的做法,正是“报复性熬夜”最形象的特征。“报复性熬夜”一旦形成,往往很容易上瘾,生活习惯养成和生物钟形成之后,就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和惯性,实现自我的调整和控制就变得极其不易。很多晚睡者想努力摆脱业已形成的习惯影响,几番挣扎无效之后就会选择放弃,反倒陷入了熬夜的循环。
“报复性熬夜”的诱因有些耐人寻味,也只有分析其成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一方面,在繁忙而压力巨大的工作之际,一些年轻人因时间被高度控制而具有极强的驱使感。职场上的奔波与劳累,造就了身体上的疲劳,而无法控制与主宰自己时间的失控感,也需要选择一个释放的通道。白天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便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实现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时间上的错乱也导致了精神满足上的虚幻——精神上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却造就了身体上的伤害。
另一方面,“报复性熬夜”是在强大的内心焦虑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示。空虚、孤独、焦虑是现代人的三大病症,生活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同龄人的比较等等都会产生焦虑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会不断地传染与扩散,若是不能实现自我的释放与治疗,就可能会造成抑郁等心理疾病。“报复性熬夜”凸显了一些人深重的精神焦虑,已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报复性熬夜”除了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让“报复性熬夜”一族的内心变得更加失衡。如果年轻人无法通过健康而正确的方式放松心理,调节心理,反过来就可能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直接影响。当一个人无法保持积极、乐观而向上的心态,没有正向效应的引导,内心世界可能变得晦暗不明。这无疑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我们应从更宏大的层面看待一些年轻人的“报复性熬夜”,给予他们人性的关怀关爱,帮助他们逐步走出焦虑和失控的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