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费的刀光,家委会的江湖
四川雅安市天全二中,因为两次利用家委会向家长劝捐“感恩费”,被网络曝光了。
此事一周前在网上发酵,之后进入了机构媒体报道视野。昨日(22日),媒体转发了天全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称天全二中授意家委会组织家长进行“捐资助学”活动,所收款项用于开展课后服务。经调查,学校授意家委会两次共计收款145.95万元,现决定退还;教育局副局长被警告处分,该校校长被免职。
在最终调查结果出台前的舆论“窗口期”里,校方解释与舆论质问的拉锯,颇值得一观。面对“被自愿”的质疑,校方称,此前已下发了九年级晚自习延时问卷调查,家长表示同意;随后校方召开家委会通报“办学困难”,“家委会表示会向各班级家长发出参加市教育基金会的倡议书”。“自愿捐款”的逻辑链由此形成,家委会成为了将校方乱收费意图转换为家长自愿捐款的关键点。
“各年级家长被动员捐1200元至1500元的‘感恩费’,家长委员会成员用点钞机验钞,老师也在现场”——网络流传的视频中的场景,几乎自带“猫腻”和“潜规则”的弹幕。但之所以还有校方洗白的空间,恰恰在于家委会这层遮羞布,恰恰在于家委会可以以民意代表的身份,对事件的性质进行转换。
这件事,可以和几周前上海一小学家委会选举成家长“秀场”的新闻互相参看。在那个新闻事件里,为了竞选家委会,海归高管、名校博士纷纷出场,“有资源”、“时间自由”、“砸停股票”、“有**套房产”各种技能杀器纷纷被祭出。如果说,天全二中的“感恩费”事件,回答了家委会能为学校做什么;那么上海这场家委会竞选秀,则从侧面透露了,学校能为家委会做什么。
这二者的答案叠拼在一起,可以看到家委会在实际语境中的生态。2012年,教育部曾下发意见,推动中小学和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大体意思,是要建立一个意见表达、交流沟通机制,改变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老师说、家长听的单向机制,构建一个带回声性质的决策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家委会很容易和校方间形成单独的资源交换,一方面给后者的独断披上了民意的合理性,一方面要求后者回报以特殊的教育关注。天全二中的“感恩费”,只是这种交换中比较有能见度的一个例子。
家委会的变形,只是个缩影。由官方系统延伸出的二级机构容易有同样的毛病:初衷是代表“公意”,却最终发展出了单独的团体利益;本应该推进群体决策,最终只是为决策刷上民意的绿漆。那些只在收费和评奖里打转的行业协会,那些“专门”用来参加听证会的“市民代表”,凡此种种,江湖都比家委会的大,下手也比“感恩费”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