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能源舆情 > 正文

能源舆情:两会聚焦新能源车发展 业内关注煤价下行态势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3-22
导读:在3月12日至18日的观察周期内,两会代表委员对新能源车电池回收、天然气储气调峰等挑战发表看法,引发舆论关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在“委员通道”等场合被提及并引发业界讨论,此外,煤炭方面,煤价延

在3月12日至18日的观察周期内,两会代表委员对新能源车电池回收、天然气储气调峰等挑战发表看法,引发舆论关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在“委员通道”等场合被提及并引发业界讨论,此外,煤炭方面,煤价延续下行态势引发关注,业内聚焦后期煤价走势。天然气方面,我国将加大、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现阶段仍面临诸多难题。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监测周期:3.12-3.18,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两会聚焦新能源汽车 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成共同呼声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得到不断推广和普及,动力电池的用量随之增加。有业内人士预计,从2018年开始,国内首批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即将迎来“报废潮”,但电池回收管理办法尚未成形,新能源电池回收问题亟待破解。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启阳汽车集团董事长王麒等业内人士在“委员通道”上对此问题集中探讨并开出“药方”,“构建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呼声强烈。

【舆论观点】

关于新能源电池处理问题,媒体一方面聚焦电池处理不当的危害性,一方面则关注如何纾解矛盾,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新能源汽车电池处理不当将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解决迫在眉睫。虽然,新能源汽车普遍使用的锂电池对环境危害相对较小,电池中的铜、钴、锂等金属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但部分媒体依然为新能源电动车电池的污染性担忧。《北京商报》称,废旧动力电池不仅存在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可能,电解质也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容易产生有毒的化学气体,危害人体健康。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指出,国内的动力电池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如果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重金属污染、碱污染和粉尘污染。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哲鸣提出,锂电池处理不当还存在燃爆风险。

新能源电池处理方案正在孵化,多样化措施呼之欲出。

第一,建立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成为迫切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启阳汽车集团董事长王麒建议尽快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管理办法,尽早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流通、试点、管理、监督等各个关节形成明文规定和指导意见,让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再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实现新能源汽车梯级利用、再生利用。新华网、《北京商报》相关报道认为,梯次利用后的动力电池可以转入再生利用环节。即由具备资质的企业,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拆解,从中提取钴、镍、锰、锂等有价值的金属,对其他不可利用残余物,依据环保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三,给电池“上户口”,做到生产回收信息可溯源。上海汽车集团董事长陈虹建议在社会征信体系中,增加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动力电池编码信息。在电池回收时,由回收企业上报管理机构,定时更新个人征信信息,以此杜绝车主私自拆卸电池并在市场上非法出售的行为。

第四,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新京报》提出新能源车电池回收就该“谁的孩子谁抱走”,呼吁车企以及相关电池生产企业,要加大相关的技术研发,统一行业相关标准,同时也要摆脱分散化的回收模式,建立起行业联盟,实现新能源车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运营。

【分析研判】

我国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且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因“绿色环保”定位备受消费者青睐,如若新能源汽车电池处理不当,不仅有违国家、国民生态环保初衷,还或将污染生活环境,危害民众身体健康。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攀升,新能源电池“报废潮”日益临近,而新能源电池无公害回收方案尚未确定,相关问题受到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及《中国商报》《中国企业报》《中国汽车报》等行业媒体的密切关注。

一方面,今年2月底,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处理指明了方向,可以预测,国家继续出台的相关引导、支持政策将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另一方面,废旧动力电池集中“退役”为回收产业带来了机遇窗口,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建立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生产线。企业将新能源汽车“变废为宝”,兼顾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际行动将备受媒体及民众期待。

煤价延续下行态势 火电企业盈利或可期

春节过后就已经开始的煤炭价格下跌走势仍在延续。秦皇岛煤炭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3月7日至3月13日期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72元/吨,环比下行1元/吨。环渤海现货指数5500大卡658元/吨,环比下行31元/吨;5000大卡597元/吨,环比下行28元/吨。从环渤海六个港口交易价格的采集计算结果看,3月7日至13日期间,24个规格品中,价格下降的规格品数量有14个,跌幅均为5元/吨,其余10个环比持平。

期货市场上,动力煤主力合约在1月26日创下679.8元的阶段性高点之后就一路回落,并且在3月13日一举创下605.2的新低。至此,从1月26日至今,动力煤主力合约的最大累计跌幅已经超过10%。

【舆论观点】

在煤价下行的市场背景下,业内专家纷纷就煤炭价格后续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大量观点认为,由于近期供需形势相对宽松,动力煤价格仍将延续下行态势。但也有部分观点指出,下半年煤价或存反弹机会。《中国证券报》文章援引易煤研究院研究员潘汉翔的观点称,3月份市场仍将延续下行态势。一方面,产业各环节的高库存消化需要时间,短期下游难以出现大规模集中采购,市场整体氛围冷清。另一方面,春节过后市场持续下跌造成一定恐慌情绪,贸易商集中出货,进一步对价格形成压力。

兴证期货大宗商品研究总监林惠表示,环渤海地区动力煤价格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加之大型煤企也相继下调下水煤长协价,市场看跌预期浓厚,预计后期动力煤市场或延续偏弱运行,煤炭价格将继续回落。不过林惠强调,预计后期随着产能置换速度的加快、先进产能的不断释放,煤价或逐渐回归合理运行。

《证券时报》援引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敏的观点称,煤炭价格在上半年整体下行的概率较大,到了下半年之后会有反弹的机会,但是全年的价格高点不会超过2017年,并且整体价格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回落。

煤炭价格走低,意味着火电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随之下降。浙商证券郑丹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结合目前的煤价走势,成本端的改善将是2018年的主旋律,后续煤价有望在供给释放及政策引导的支持下回归至500-600元/吨的合理区间,利好火电企业盈利在底部持续改善。

【分析研判】

近些年,煤电“顶牛”不断。2017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令国内煤炭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火电企业却苦不堪言。煤价的持续下跌,引发了大量财经媒体与行业媒体的关注。监测期内,转发报道相关文章超过600篇次,新华社、中国网等央媒也转发关注。

煤电矛盾与去落后产能一直是能源行业重点关注问题,两会期间,也被众多代表与委员热议。通过国家多次出手干预与大型煤企的带头降价,煤价已趋于合理运行区间。此次媒体的集中报道,也展现了此前去产能的效果。后期,除煤炭价格走势外,媒体将关注煤电企业上市公司年报。

我国将加快建设地下储气库 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日前,中国储气库科技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相关人士在论坛上介绍,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主要天然气消费区建成气藏和盐穴两类储气库25座,调峰能力117亿立方米,高峰日采气量突破9000万立方米。据悉,我国建成的25座储气库调峰作用覆盖10余省市,为2亿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在首都冬季平稳供气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向北京冬天提供了30%-40%高峰用气量,保证了居民生活,有效缓解雾霾。未来中国将加大、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以应对日渐扩大的天然气消费整体需求,保障天然气长期稳定的供应。

同期,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论坛上宣布,拟在川渝地区分三个阶段新建8座储气库,调峰能力超过210亿立方米,总投资超过210亿元。

【舆论观点】

对于我国地下储气库的建设情况,媒体首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经济网、经济观察网等多家媒体援引会上专家观点表示,历经近20年的发展,我国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刷新了地层压力低、地层温度高、注采井深、工作压力高等4项世界纪录,解决了“注得进、存得住、采得出”等重大难题,建库成套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在储气库建设上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被媒体普遍关注。经济观察网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中国储气库的工作气量占年消费量的比重仅在4%左右,远不足以应对调峰保供的严峻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建库成本巨大、形成产业化难度大,是现在面临的两大难题。报道援引央企内部人士的观点称,目前,我国的储气设施绝大部分停留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上,建设储气库主要原是为了保证央企稳定供气的社会责任上,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使得建设储气设施的积极性并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两会期间,多位来自石化行业的代表和委员都关注到了天然气储气调峰行业发展的问题,并给出了有关建议。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明森委员在接受《中国能源报》专访时指出,要大力建设储气库和液化天然气储存设施,要把天然气的储存调峰能力建设提高到国家层面予以重视;《证券日报》在报道中提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孔凡群建议,进一步细化财税优惠、土地使用、储气价格等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商业储气设施建设运营,加快商业储气设施发展;同时,《证券日报》援引业内分析师郄婧的观点称,如何尽快完善相关储气调峰机制及制度,为储气行业快速发展铺好道路是问题解决的前提,预计相关规范落实政策将相继出台。

【分析研判】

我国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是业内公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建设储气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此次公布的我国储气库建设的进度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国际在线、中国经济网、经济观察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在报道中,用多组数据介绍我国储气库建设的现状,一方面大力宣传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对诸多难点和问题进行较大篇幅的分析,使网民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

“中石油宣布新建8座储气库”一事也被广泛报道转载。在“我国需要加快储气库建设”的信息发布之际,中石油顺势宣布该计划,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树立起积极响应号召的企业形象,使宣传效果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