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中的古人风雅:饮酒赏荷 暑月游船
大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接下来的节气是立秋。就北半球而言,大暑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到来。
最早记载大暑的是《逸周书·周月解》。该书中明确指出,“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据民俗专家萧放称,二十四节气系统至周秦时期应已出现,汉代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大暑就在其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所以,大暑节气比小暑时天气更热。
一般认为,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大暑,此时恰好在“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大暑时雷阵雨天气很多。有句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指在夏天的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出现的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想躲避都来不及。
舌尖美食:吃仙草、喝暑羊
夏季的农活繁多,但人们没有忘记大暑,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中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比如,人们会选择吃一些凉性食物消暑。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清甜可口。
山东南部地区则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有说法称,暑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还有辣椒油、蒜等配料,出汗可带走五脏积热、排出毒素,对健康颇有益处。
潮湿闷热的天气极容易“苦夏”,不思饮食,人们讲究“贴伏膘”。此时,北方人习惯吃面条、饺子等食物,早年间北京还有药铺施舍一些“十滴水”之类的药品,缓解人们的头疼脑热。
暑日里的风雅:饮酒赏荷 暑月游船
大暑虽热,古人们也自有降温妙招。
民俗专家萧放说,古代有伏日颁冰的仪式,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
彼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直到清代仍存。萧放介绍,史料描述道“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
临水观赏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好选择。酷暑中,荷花绽放,人们会携上家人或三五好友出门赏荷,喝酒聚会。据说,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
“暑月游船也是旧时民俗之一。过去,南京人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沿岸风光无限。”萧放说。相关文章: